只要你正常的五官露出来,他就能帮你实现(AI变脸)静态照片变成动态视频的效果。人工智能改变你的脸。 2024年6月,浙江杭州,警方在网络上发现一则可疑招聘广告。只需一张用户脸部照片即可破解平台认证,利用AI换脸技术强制用户账号登录,获取聊天记录等私密信息。面部信息是唯一的,无法更改。相比密码验证、手机号码验证,人脸验证更加安全。如果能够被不法分子随意破坏,后果不堪设想。这则广告不仅有详细的文字描述,还有演示视频作为佐证。关系到个人信息安全,这一线索引起了警方的关注。警方调查发现,这些广告是针对电子商务的erce 账户持有人。在督促电商平台完善安全防护措施的同时,警方通过平台排查,发现异常电商账户150个。刘先生是其中一个异常账户的持有人。当接到警察的电话时,刘先生顿时一头雾水。他说,他多年前注册了一家电子商务商店,借给朋友,然后就闲置了。没想到,有人可以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扫描他的脸部并完成传输。电商暗自声称,刘女士,也就是刘先生,也被盗了。但与刘先生不同的是,刘先生的账户已经闲置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张女士则刚刚被收购。据了解,张女士花了17000多元从中介处购买了一家电商店,打算出售一些家居用品。准备过程中,张女士发短信称,店家正在修改密码。张女士认为有问题系统并不在乎。然而两天后,张女士又发短信表示,该店已转让给别人。张女士尝试通过张女士的手机号码登录其账户并获取其账户,但未成功。女士连忙联系。张某在电商平台上,却被告知,他允许“刷脸”完成手机绑定和店铺所有权变更。直到杭州警方联系到张女士后,才发现他的账号被利用AI换脸技术盗取。刘先生和张女士的遭遇并非孤例。这些电商账户所有权不合理变更的背后很可能是掌握换脸技术的犯罪团伙。线上碰撞形成产业链。警方从电商平台获悉,该平台会记录账户变更情况。顺着相关线索,我们发现150个账号的异常登录地址均存在问题。指着贵州的一个地方,张某就受到了警方的监视。警方侦破此案,发现张某在境外平台发布“AI换脸认证”广告。不久后,警方在张某家中将其抓获。在抓捕现场,张某向民警演示了如何通过人脸验证登录他人账户。不久后,警方通过张某的资金流向锁定了电商中介吴某。吴到达案发现场后,向其上级同谋坦白了情况。随后,警方在安徽将王某抓获。据王某交代,他曾做过电商转账业务,掌握大量闲置店铺的私密信息。当他意识到这些账户有盈利价值后,吴某被发现。吴也在网上偶然认识了张。三人立即建立了合作关系,张负责技术细节,另外两人负责实施接受命令的任务。最低收费500元,即可查询送货地址等电商账户信息。店铺转让时,佣金最高可达5000元。经查,三人共涉及150余起AI换脸、账号盗用事件。只有10多个账户成功转移,其余均被当事人追回。到被收购时,三人的收入已超过10万元。 2025年1月23日,法院对该案作出判决。被告人张某犯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零两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3万元。被告人吴某、王某因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执法时间问:一些犯罪分子可以利用AI软件破解面部识别并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如今,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作为平台和公民,我们应该如何谨慎?答:关于网络安全个人信息保护,我国已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技术创新的《互联网互联网服务深度融合管理规定》等专门部门规章。法律体系相对健全,但在实践中仍需要平台和公民个人的配合,技术保护措施仍有待完善。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的可用性和便利性使得破解安全系统变得越来越容易。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可能需要平台来迭代和更新安全系统。比如是否有定期的攻防演练,平台算法是否有改进?是否定期进行系统升级和维护?为公民ns,还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数字素养,比如定期登录账户。